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业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上海市政府等9家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于11月5日至9日在上海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来自同济大学10余个院系的近20项科研成果一齐现身校展馆同济大学展台,精彩纷呈,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细看。此次同济大学参展工博会的项目,成果来自不同学科领域,有新能源、新材料、新器件、智能交通环保新工艺、医学用产品新技术等,都具有新看点。如:
土木工程学院熊学玉教授研发的“大型复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适用于大跨、大悬挑、大体量、重载结构,近年来工程应用广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邱军教授研发的“高性能碳纤维聚合物符合材料的制备技术”,能提高大风机和风机叶片耐冲刷、耐腐蚀等性能;马一平教授研发的“晒不热建筑涂料成套技术”,适用于屋面、墙面,能明显降低室内温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沈军教授研制的“气凝胶基高效节能建筑采光外保温材料”,能从屋顶、窗户和外墙等多方面降低建筑能耗;化学系李汶军教授主研的“碳化硼防弹陶瓷的制备技术”,能适用于防弹衣和直升机的轻质装甲板,“大尺寸、低成本、高质量的碳化硅衬底的制备技术”可用于制作耐高温的高频、高功率电子器件。
此外,我校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也在高校展馆专门设立展位,汽车学院“电Racing”学生车队不久前设计制作的一辆乳白色F1赛车在次展出,由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同济分基金支持的另2家大学生创业企业,也在高校展馆展出其主打产品。
尤其是一个集地铁车厢、地面控制中心等,地铁站核心设施的原型实验室,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建成启用。该实验室首次在国内展馆亮相,迎来了许多参观者和记者的采访,这个项目的建成和能顺利展出,是得到了上海市创造学会的支持和配合所取得的收获。该实验室主要功能是致力于研发稳定可靠的国产化的地铁控制技术及设备,为地铁安全保驾护航,让人们放心地乘坐地铁出行。负责该项目研发的是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市创造学会副会长曾小清教授。
之所以称之为“原型试验系统”,是因为它是上海某轨交实际而建设,以比较真实地模拟、再现该线路轨交实际运营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地铁控制技术相关研究。譬如,可以对实验室积累的大量数据分析、观察,提前发现线路上某处存在着安全隐患,及时预警并加以改进,避免事故发生;还可以在实验系统上对地铁运营的不同案例进行验证,以便找寻到更有的安全运营方案,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启动按钮,驾驶台前操作,地铁车厢在仿真的轨道上运行,控制台前的显示屏上,模拟这条轨交线上的各列车、各站点、信号灯实际运营状况一目了然。车门开关自如,车速或快或慢,一旦故障出现,报警响起,列车紧急停下,与真实的地铁运行无异。“地铁的控制系统直接关乎地铁安全。”曾老师说,而当前我国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核心设施还主要依赖进口,为此,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的地铁控制技术及设备,让人们地铁出行无忧,显得日益紧迫。
(秘书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