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探讨
书写汉字 形体至为关键 写法准则 遵照还须周到
发表时间:2013-12-30 阅读次数:2296次

 

从今年8月份开始,一直延续到10月中旬,跨时两个半月,央视科教频道CCTV10的精彩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下有时简称《听写大会》或《大会》),按时播映。由于其新颖别致的形式和内涵,很是吸引人气,我自己也深受陶醉。

电视画面清晰地让大家看出,无论是参赛的选手,还是带队的老师,或是现场的观众,也包括担当评委的专家、学者、主持人、讲解员、摄像师、节目的组织者、领导人员和辅助人员等等,个个都表现得兢兢业业,信心满满,全神贯注,勇往直前。充分显示了大家对书写“中国汉字”的满腔热忱,并勇敢地表达了对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担当。

这档富含开拓创新意趣的《听写大会》,首推以友好竞赛的形式,让选手们在赞叹的欢笑和庆贺的掌声掩盖下比拼各自的才华。胜不骄,败不馁,平和协调。从而在行进之中,锻炼和增强汉字推广运用中的众多重要环节,一举而多得。这里所发挥的效能包括:宣传鼓动,教育引导,督促点评,防微纠偏,释疑解惑,提纲挈领,端正体会,灵活运用,等等一切,都在竞赛的现场获得顺理成章的提升。所以,我感到,《听写大会》的这类构思,开辟了一篇新的广阔天地,既新颖,又实用,值得推崇。

竞赛现场的试题也十分精致,涉足方方面面,上释天文,下述地理,山川河流,风云气候,国计民生,疆域内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古往今来,四面八方,士农工商,衣食住行,春夏秋冬,红白礼数,人情习俗,方言俚语,万千信息,悉数囊括包容。因而,组题者从如此广阔的视野中,经过千斟万酌,精心挑拣出来的不少生词、词组或成语,甫一亮相,常让应试者和我们这些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突然之间眼界大开,有时竟然措手莫及,猛然感到似曾相识,旋即回归若即若离,似知非知,捉摸不定,恍恍惚惚,云雾蒙蒙,提笔忘字,仰天浩叹,如醉如痴,喜忧交织。此时此刻,伴随着选手作出明确的答案,或是主考官简要点评几句,立即又令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蓝天白云,一片晴好,清风拂拂,碧波粼粼,旋即又让人从上到下感受到神清气爽,浑身轻飘,于精神境界享受到至高无上的抚慰与满足。

为了更贴切地体会赛场上的氛围,我曾试行将自己置身于参赛选手的位置,在电视机前,同声应答,借以实测个人究竟还残存多大的能耐。其结果,不出所料,并不怎么理想。事实上,跟赛场上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比,尽管我的阅历要超出他们一个甲子有余,本该具有一定的经验优势,但在老幼无欺的考题面前,铁面无私,一视同仁,考验之下,除了突发个别的低级差误以外,基本情况表明,每每遇见比较简便的试题时,大家都轻松过关,一旦遭遇稍许为难一点的,也都会表现出不尽相同的困惑。尽管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总体而言,开始阶段,我的平均成绩自忖总算尚可。与小选手们相比,半斤八两,难分伯仲,谁也说不上好到哪里去,但随时间逐步向前推移,货真价实的较量步步深入,试题的难度渐渐增加,比拼的气氛趋向浓烈,跟不上形势的选手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临近半决赛和决赛阶段,模拟参赛的我,也慢慢感受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头脑从不听使唤逐步接近僵化,答题的失误屡见不鲜,与场上优秀选手的表现相比自觉差劲,被挤向队伍的后段,而且被越抛越远。直至在个别难题面前不知所以,甚至经过主持人详细讲解过后,依然抓不住要领。于是,残酷的现实面前,让我不得不老老实实,自愧不如,甘拜下风。纵使一时片刻还有些不太情愿,但测试结果也不得不暂行承受。要想迎头追赶,也只能等待来日多下苦功了也。

我仿效亲自参赛的尝试,虽说最终免不了铩羽而归的结局,但仔细回想起来,实际战果依旧十分丰硕,收货颇多。首先,败北,让自己的头脑得到清醒,对过去在学习方面过度的自负情绪能够遏制一下,好生消用这次自我反省的机会。同时,更加重要的,是看出优秀选手们的踏实功底,并对这批可畏的后生产生由衷的敬意。因为,正是他们稚嫩的双肩,即将接过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任,从而寄托着国人的无限期望。后生们的成功,前途一片光明。普天之下,能令人振奋的事情千千万万,会有比“后继有人”更重要的吗!

自从接触到这档出色的节目开始,我就深受启发。犹如又被带回到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堂,再次与学弟学妹们一道,洗耳聆听老师们的精辟讲解,心情享受到无尽的慰藉。于是,在8月29日,冒昧提笔,将自己观看节目的感受及时书呈节目组,以表谢意。而到了10月中旬,赛事进入决赛阶段,即本档节目行将完满落幕之际,我们更加得知,今年仅是这档节目开启的第一届,明年将迎来第二届,后年还有第三届,……如此连绵延续,对于我们这批耄耋之年的老年观众而言,真要好生“与子偕老”了,岂非喜出望外!

既然央视决意要将《听写大会》继续播映下去,“粉丝”群自然而然地会指望这颗璀璨明珠节节升高,光芒四溢,惠及更多的观众。为此,有必要群策群力,戮力同心,集众人的智慧,共同经营,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愚见以为,起码,注重如下三个方面,或许有所助益。其一,必须珍重业已付出的代价,好生总结过往的历程,清理成功的经验,以便不停地予以继续和发扬;其二,务必虚怀若谷,接受忠谏,承认“群众真英雄”。在如此生动活泼的节目面世之后,肯定会在亿万的观众之中掀起不小的波澜,其中不乏讽言戏语,更加少不了真知灼见。这时,正是真正考验主事者聪明才智的关键片刻,就看能否不骄不躁,诚恳应对,丝毫不加搪塞,并能细致梳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在一片喧嚣杂音的干扰之下,过滤出自己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弱项,痛下决心,推陈出新,弥补缺陷,作出成效,争取更深的信赖;其三,切忌自满,不要“吃老本”,要努力创新,在今后各届的节目中,及时奉献新的亮点,吸引人气,永葆青春。

现在就从如上提及的几个方面的思路出发,我想抢先谈一下自己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届《大会》的收视中所获取的感受,作为反馈,借以抛砖引玉,报效微忱。

为了顺畅阐明思绪,不妨先回顾一下节目的正式全名,即《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其中的关键词“听写”,本身就已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相应要求,不可等闲视之。“听写”“听写”,“听”“听”“写”“写”,有听有写,要听要写,又听又写,且听且写。先听后写,一听二写,听是受命,写是执行,听话听音,写字兑现,光听不写,犹如白听,听错写错,一概全错,写得妥切,听也跟进;写若失误,何如不听!因而,在这里,听和写是一项任务的两个阶段,既分工又协同,一起一落,得失与共。两相比较,“写”的表现在赛场上更为直观,容易接受评判,因此,“听”和“写”一道进行权衡,“写”则处于关键中的关键地位,理所当然地备受关注了。而“听写”的全部动作流程结束以后,其终结形态,便落在听写汉字的形体之上,众目睽睽,无可置疑。因此《听写大会》的评委们,也都抓住这个至为关键的机枢毫不放松:字形正确,恭喜通过;字形不符,就此止步。这一原则的牢牢掌握,为大家完全一致地赞同。

然而,只消向更深的层次稍稍推敲一下,便不难发现,汉字的字形,仅仅体现了整个动态书写过程最终的完成状态而已。因而,光是以为盯牢僵硬呆板的字形,而不能同时顾及书写活动中与之有关的其他诸项规范的贯彻实况,力求作出更为公平合理的评判,就会失之于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偏颇窘境,肯定有悖于《听写大会》开创之初衷。

我们手头世代传承了千百年的各项书写规范,同样是汉字的精华,包括书写笔顺、书写构架、书写布局、书写风格、书写意趣、书写技艺、等等一切,都是我们在书写过程之中需加注意的方方面面。不讲究这些,似乎就相当于提倡以电脑打字完全代替书写汉字了。那是不堪想象的。

恕我武断直言,这次第一届《大会》的现场气氛,就存在对各项书写的规范过分放松要求的迹象,因而在细微末节之处,难免不能尽如人意。

为了免除误会,我得先澄清一下,自己并无故意苛责那些有控制地临时稍许变动习惯性书写顺序的做法。譬如,一个词组或成语,大家平常总是按顺序将相关的单字一个个记下来的;但赛场上有少数选手,爱动脑子,改为先行写好比较简易的熟字,然后再填充相对晦涩生疏的难字,照样按时交卷,却提高了成功率,这种安排,与“先难后易、各个击破”的军事策略如出一辙,何妨大雅!又如,我们平时写字,总是按笔画规范一笔一划地书写的,但在赛场上,个别选手,在遭遇比较复杂的生僻单字时,会及时运用“六书”的体系,搜索关键,甚至先落笔单字的主要部分,然后再添加偏旁部首等“装饰配件”,同样出色地拼成整字,完满答题。如斯思路,跟“分化瓦解、全歼顽敌”的战斗方针同根同源,可喜可贺。对于这类富含创意的优异苗头,应评为《大会》的新亮点,多加赞许,多加怜爱,多加呵护。

我所反感的,是那些对书写规范不予重视,随随便便,我行我素的轻浮态度。看样子,这种不良习气,多多少少似乎也已感染给了部分参加《大会》的竞赛选手,这些人常见的表现,譬如,在执行书写的笔顺规划方面,尝试将正规的偏旁部首的落笔顺序颠来倒去,或是将常见的笔画架构不按规则书写,甚至偷天换日,局部地更换格局,改变长短,增减点或钩,等等,真是形形色色,防不胜防,匪夷所思。

现在,我将自己在观看《大会》实况时信手记录的情况整理了一下,供作实例,俾便商榷。不过,由于自己的种种原因,有些场次,特别是开头的几场,未能及时收看或完整收看,又由于《大会》的实况录像,也没能将各位选手在书写每个汉字的全过程都一个不漏地如实播放发出来,更由于个人的文化水平,也不足以担当好全方位的完整监察,所以,如下举例,肯定是不完整的。局部的、片段的面貌。充其量,也仅仅可借以揭示严肃问题的基本性状,不妨有请稍事留意。

对电视中出现的各种笔顺错误,我摘录了好几页纸,由于电脑排版繁琐,在此不一一赘述,但是,不免还是有点儿自我心慌,生怕这些全都是个人凭感觉瞬时作出的判断和速记,或许有所失察,从而是非倒置,反生枝节,况且,个人手头又缺乏复核一下的物质条件,因而于心不安。但是,反躬自问,本身是从学习探讨的角度出发,希望现存疑点能够及时澄清的,根本不存在丝毫的恶意。所提现象,事实俱在,有目共睹,估计不会存在根本性的大错。

现在,再回过头来,审视一下如上揭示出来的,在书写汉字过程中的颠倒或倒腾,其中,有一些掺杂在判定“答错”的答案之中,但确实还有一些则发生在获得“通过”的答案之中,情况不完全相同。而包含在错误答案之中者,不遵笔顺规范等失误很可能被同一答案中更为突出和明显的差错所掩盖,未获及时指正。而隐身在荣获通过的答案之中者,以及包括诸如在三个评委中按“三票两胜制”的方式勉强通融过关的,其客观影响则应该受到格外审慎的关注。因为,这类不伦不类的书写方式堂而皇之地“闯关”得逞,传播给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会有一些人误以为,极具权威的《听写大会》既已认可,从今而后,理所当然地在各种场合享有通行无阻的款待了。那样,岂不是势必造成更大的传染祸患了吗!

上面,谈了赛场实况留给大家的一些印象。其实,现场和场外的呼应是双向的。在观众欣赏赛程时,选手对答的成败,同时也在帮助大家进行检点,从而让电视机前的观众陪伴答题的选手一道得到提升。在这方面,我就有实际体会。例如,选手在场上对答选题“亦步亦趋”时,将“步”字的上部“止”按笔顺“竖横竖横”写成,这本身是正确的,但我从自己固有的习惯出发,错误地以为按“竖竖横横”书写才合乎想象,过后,经查资料,方才识破了“自以为是”的失误。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场上的选手,在无声无息中帮我纠正了笔误,可选手却丝毫未曾知晓。

又如,“里”字和“垂”字中间均有一竖,我一直习惯性地将其笔顺安放在最后第二笔,直到11月14日,《扬子晚报》介绍网友受《听写大会》影响而热议笔顺的重要性时,举了这两字为实例,才促使我知道了他们正确的笔顺,它们各自中间一竖的落笔均被提前,从而一劳永逸地纠正了我长期以来的失误。

不妨再仔细研讨一下,“步”也好,“里”也好,“垂”也好,它们各自中间的一竖都起着“顶梁柱”的功能,因而,将一竖的笔顺次序放在前面,早一点落笔,在单字成形中“起到定位的作用,保持了字体的端正”(借用费锦昌先生语),正如《扬子晚报》所言:“笔顺到底有啥用,先写啥后写啥关乎写得快写得美。”这仅仅是表达了一些实用方面的意义。而对于书写者的道德修养角度衡量来讲,也是尊重前人辛苦创建的成果的具体表现。

就目前普通大众的文化素质的水平来说,写错字、写别字、笔画颠倒,字架错乱,等等现象,均属常见,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不等于就此要求大家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无所事事,而是应该看清现实,想方设法,纠正陋习。譬如,这一次,一些问题在《大会》赛场上暴露出来,便是难得的机遇,可以指望及时获得针对性的纠正,而且,帮助了一个人,提醒了电视机前的一大片,给社会输入正能量,促使坏事变成好事。

在大家统一了看法,确认有必要遵照汉字书写规范之后,接着就是怎样更妥切地面对和化解今后再遇见的这类困惑了。我以为应该及时而准确地处理好。如果发生在赛场,就全力争取在当场解释清楚;仍存有异议者,可以当场辩论,可以查阅备用资料,引经据典,刨根究底,摆出根据,以理服人,即使依然不能了结,也应酌情容予日后续议,而不能运用任何强加于人的处理方式,这才是科学,这才是民主。

作为叙说的鲜活事例,不妨回到第一届《大会》的赛场上,回味当时的一些气氛,同时洞察其后效,或可对今后各届《大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多多少少起一点参考作用。

例如,10月11日试题“蹚水”,选手以“趟水”对答,尽管当场有一位评委不投同意票,但最终依然“荣获”通过,理由是:“趟”和“蹚”两字都有“走”的意思;根据是:“三票两胜制”规定之下,已有两位评委投过放行票;连不同意见亮相过后重新表决的机会也不给。这样,就让我这样的观众产生跟不上赛场节奏的感慨。

无独有偶,《咬文嚼字》中对《听写大会》10月18日决赛时的试题“鸡枞菌”的解答表示悬疑,认为“枞”应更正为“土字旁一个从”,讲得有根有据。但直到当下,未见《大会》的正面回复,也让人们难辨是非。

当然,这类针对个别单字提出的疑问,丝毫不会撼动人们对《大会》赢得巨大成功的共识,相反,它们却反映了大家对节目更为苛刻的期待,也显示出听众求真务实的心态。理应让节目组从中得到鼓舞,吸取推力,并能结合具体实情,善待群众的企求,及时作出满意的解说。

对此,我很希望,将来对《大会》上行将提出的比较生僻的单字、词组、成语,事先多做详尽讲解的准备,以便届时帮助听众获取真切的理会,做到有备无患。这样做,看似多费口舌,实际上,可以让节目更贴心地为大众服务,拉近距离,事半而功倍。

总而言之,我们期待,《听写大会》能在定位上,由“审核评判”的狭窄平台逐步转向“平和交流”的宽阔广场,从此更加符合我们这些水平参差不齐的大众口味,人人都能从中吸取更多的文化营养,不知这种浅陋愚见是否过分荒唐,深自惶惑。

最后,我想谈一下自己对“中国汉字”的感念,汉字是我们祖祖辈辈世代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抬头挺胸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让我们从结绳而治转化为书契从事的物质基础,它启用几个最简单的笔画开端,通过精心设计的穿插安置,组合成数以万计的平面图形,逐个规定各自的含义和发音,使其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形成汉字的整体,然后再用这些单字组合成活龙活现的词组和语句,数量上更按指数级大增,再不断按需增添新词和吸收“洋货”,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当今汉字文化,给大家带来无尽的方便,造福于子孙万代,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创世之举。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付之以敬畏之心,倍加呵护。

如今,国运亨通,蒸蒸日上,央视紧跟大好形势,不辞艰辛,全力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类精彩节目,为宣传和推广汉字的正确运用,为复兴中华文化而殚精竭虑,争创一流,我谨此衷心祝愿科教频道等不断地荣获伟大的成功。

 

丁篯孙

Copyright 2012 上海市创造学会   沪ICP备18002265号-1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