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老年人参与创新是应对全球化和老龄化的需要
发表时间:2014-05-20 阅读次数:1243次

 

 

本文主要论述三个要点:一、老年人参与创新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要。(1、经济全球化是柄双刃剑;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战略措施;3、老年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一支重要潜在力量。)二、老年人参与创新是应对世界人口老龄化的需要。(1、当今世界已面临人口老龄化趋势;2、“积极化龄化”是应对世界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对策;3、老年人参与创新是贯彻“积极老龄化”对策的主要内容。)三、老年人参与创新的可能性与途径。(1、理论上论证老年人创新的可能性;2、实践上论证老年人创新的可能性;3、老年人选择创新目标的八条主要途径)。

 

 

 

 

 

 

 

 

老年人参与创新是应对全球化和老龄化的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这不仅对世界和中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几乎其它所有领域。与此同时,世界人口老龄化也成为发展大趋势,老龄化社会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都将带来深刻的影响。为了应对这种趋势,我国已采取了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完善金融体系、进行宏观调控、加强老龄工作等一系列应对举措。其中还有一项,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此来提高我国国际经济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实施这个举措中、中青年精力充沛、思维敏锐、义不容辞会成为创新主力军。那么、老年人还要不要参与创新?能不能进行创新?以怎样的途径进行创新?下面作简要的论述。人们经常将老年人口分为低龄老人(60-69岁)、中龄老人(70-79岁)、高龄老人(80-89岁)、长寿老人(90-99岁)、百岁老人(100岁及以上)。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年龄阶段划分提出了新标准,其中60岁至75岁的人群称为年轻老年人,75岁以上的人群称为老年人。本文讲到的老年人是指参加创新活动时“力所能及的老年人”。本文讲到的创新是指广义上的创新,包括创造,发明和发现。

一、                老年人参与创新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格局的一种新趋势,它是由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引领并居支配地位。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基楚上,跨越民族国家政治疆界的商品、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广泛流动和传播。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流通和消费多层次、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经济规律性发展进程,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中国通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参与国际事务实力大大加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机遇的同时,对国内企业市场的份额、金融、就业、贫富差距、生态环境等也带来了冲击和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我们不能因其负效应而退避三舍或置身其外,正确态度是趋利避害,勇敢迎接挑战。坚持开放,在开放中求得发展,积极参与,在参与中争取主动。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挑战,党和国家已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此来大力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要战略。

为了贯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战略措施,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动。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各行各业的在岗人员,尤其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首先会担负起这个伟大历史使命。而“力所能及的老年人”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也应积极主动参与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事业中去。各个组织也应鼓励“力所能及的老年人”参与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事业中去。据2004年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离退休人员中科技人员约有600万人,占全部科技人员的五分之一,其中70岁以下,具有高中级职称,身体健康,能够继续发挥作用的有200多万人,随着退休人员的迅速增长,老年人的队伍将不断扩大。又据2004年粗略统计,全国受过‘中专’‘高中’以上教育,有一技之长拥有手艺的人才,到2004年底,这个群体总量已超过两亿人,其中进入老年期已超过二千万,还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对于其中“力所能及的老年人”尤其是各类专业人才,他们虽然从生理、体力上来看,与老年人一样,同属于衰老期,但从知识积累上来看,大多数人保持着相当优势甚至在某些领域,智力的发挥还处于高峰阶段。在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老年人有必要参与社会化,应学习、了解、使用网络。网络使用起来最为便利,且总是与时代最前沿的潮流形影相随。老年人可以通过接触网络,让自己的心态保持年轻,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老年人参与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一支重要潜在力量。

二、老年人参与创新是应对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需要。

按照老年人口国际贯例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1982年以来,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很快,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从8.7%上升到2000年的9.9%。现在全球已成为人口老年型世界。据2003年资料统计,世界上已有56个国家、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也超过了10%。例如:美国、俄罗斯达13%,英国、法国达15%,日本、意大利达19%。我国也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并面临未富先老挑战。2012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总人口14.3%。预测20年后,到2033年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上升到25.4%,而中国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早就潜伏增长。经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一般都在5000美元~10000美元以上,而我国目前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1000美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少儿十老人)/劳动人口]将随着老年抚养比的迅速提高而大幅度攀升,并最终超过50%。意味着每100名劳动人口将承担50名少年及老年人的抚养。现在上海已面临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趋势。早在1979年,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就已达总人口的10%,是我国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同时,呈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上海已面临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双重挑战。

为了应对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建议。由于世界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劳动力减少,赡养比上升,联合国于2002年4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了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世界卫生组织在大会上提出了实行“积极老龄化”的建议。积极一词指老年人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从工作岗位退休的老年人和那些患病或残疾人仍能对其家庭、社区和国家做出积极贡献,同时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把健康、参与和保障并列为三大支柱:第一个支柱——健康。拥有健康才能提高生活质量;第二个支柱——参与。根据个人的能力、需要和喜好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活动,人们进入老年以后,还可以通过收入性和非收入性的活动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第三个支柱——保障。解决人们在年老过程中的社会、经济、人身安全保障的同时,还要保障老年人在不能维持和保护自己情况下得到社会应有照料和尊严。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这不仅仅是两个字的差异,而是人类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新认识,更深刻,更准确的概括了人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法和行动。通过讨论《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政治宣言》确认,老年人既是帮扶对象,又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在参与发展中进行创新,是贯彻积极老龄化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需要。现在的老年人群中,有许多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寿命延长,而且能较长时间保持健康,因此,现在的老年人能够对社会作出比以往更大的贡献。“力所能及的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参与创新,可以使自己长期积累的宝贵知识、技能经验、智慧和才能得到充分运用,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挥。那末,老年人参与创新会不会影响青年人就业?不会的。因为在人类的劳动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类不同质的劳动;创造性劳动和再现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是指能产生新技术、新成果的劳动,这种成果在‘质’上有了新特点。再现性劳动是对前人劳动成果的模仿和再现,是对前人创造性成果在‘量’方面的扩大。现在,需要就业人员多而岗位少矛盾,主要表现在再现性劳动岗位上,而不是在创造性劳动上。当前进行创新(创造、发明、发现)等研究岗位上的人,不是多了而是不够。现在,党和国家正在鼓励“力所能及的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参与创新,发挥自己专长和作用。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四章“参与社会发展”中明确规定:国家应当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和革命,建设经验,尊重他们的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专长和作用。去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人事部、科技部、劳动保障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意见》总之,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参与创新,不仅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应对世界人口老龄化的需要。离退休人员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休养,但在不影响身体健康的前题下,按照自愿量力以及需要和可能,参与创新活动可以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老龄化作出积极贡献。

三、老年人参与创新的可能性与途径。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力所能及的老年人”也要积极主动参与各行各业的创新活动。各个组织在开发中青年创造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开发老年人的创造力。那么,老年人还有没有创造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活动?开发老年人创造力还有没有价值?不少人仍有疑虑,然而,客观事实回答是肯定的。

第一、从理论上看老年人参与创新的可能性。从生理、心理研究表明,老年人在创造力上仍有很大优势。医学研究表明:1、人的脑细胞一生只使用了20%,还有80%待开发。2、人有两种智力;接受新知识能力的液态智力和体现长期以来知识积累和综合的晶态智力。年龄增加可能对液态智力有影响,但对晶态智力不仅无影响,还会有所加强。3、创造力与年龄几乎没有什么个关系。人的记忆力高峰值在20岁左右,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而衰退,但大脑中主管创造性思维的部位——前额叶,从十来岁开始成熟后,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而是继续成长,80岁后还在向前发展。4、国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进入老年以后,由于具有寻找生活新意义的愿望,希望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为社会作贡献,从而会使创新能力得到加强。此外,老年人有丰富的知识,更易触类旁通,蕴藏着很大的创造潜力。也就是说老年人更有创新优势。

第二、从实践上看老年人参与创新的可能性。古今中外实践表明老年人同样有创造力,先看国外老年人进行创新(创造、发明、发现)实例:达尔文在60岁以后,写出了他的著作《人和动物的情绪表现》;恩格斯在74岁时,整理出版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完成了马克思的未竟事业;爱迪生81岁取得了他的1033项发明专利;英国作家肖佰纳93岁完成《牵强附会寓言》。再看我国老年人进行创新(创造、发明、发现)实例:明代科学家徐光启63岁动笔写,历经四年,完成他的驰名中外的50多万字《农政全书》初稿;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新夏华构造体系和发现大庆、胜利油田时也年已古稀了;科学家竺可桢在82岁时完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著名画家齐白石90岁时还染纸丹青,不断出精品,唐代名医孙思邈100岁相继完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此外,中外实验表明进入60岁的低龄老人,其智力和创造力进入又一个高峰期。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超过了60岁,据统计,从1902年----1983年有11位75岁以上的老年人摘取此桂冠。总之、创新是人脑的机能,人人都能创新,少年也能进行创造发明,只不过在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价值的大小方面有所区别而已。“力所能及老年人”只要走出创新心理误区,有创新意识,同样也能成为创新之人。

那么,已经离退休,“力所能及的老年人”通过那些途径参与创新呢?根据老年人成功创新的经验,老年人选择创新途径至少有8条。如下: 1、从自己岗位工作难点上选择创新目标,包括担任各类顾问的老年人。这是在岗老年人选择创新目标的主要途径。因为,每位在岗老年人,同样有岗位职责范围和工作难点,突破某一难点,就可能有创新。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62岁再次进行黄土高原成因研究,至87岁时,他的研究成果“新风成说”终于获得世界认可和国家最高科技奖;2、从自己专长上选择创新目标。专长,即某一种学术、技能、特长。例如:原郑州市植保站研究员王润初,1997年退休后,针对性研究治疗蔬菜新病虫害,用他的技术专长撑起了千家万户的蔬菜大棚;3、从自己和亲属需要上选择创新目标。需要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需求的表现。例如:济南市有一位退休女士孙秀珍,为她女儿住院治疗需要,自己设计制造了体位尿便输导器,不仅解决了女儿治病需要,并获得了国家专利;4、从自己兴趣爱好上选择创新目标。兴趣是注意研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与倾向。例如:上海市有一位离休干部刘光瑞,离休后,夫妻两人爱上了艺术,用树叶贴出了评估价值达百万元的清明上河图;5、从各类科技、教育难点、空白点上选择创新目标。各类科技、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例如:湖南省有一位苏国干老人,原有初中文化,他专从各类科技难点、空白点上选择创新目标,先后从事创造发明活动50年并申请了118项专利,为社会创造财富几十亿;6、从各类物品(生产、行政管理)改进和废物利用上选择创新目标。用缺点例举法,对现有事物进行改进,是常用创造技法之一。例如:镇江市有一位退休老人蔡培元,利用醋厂废弃物醋糟,加工成花土、花肥、并建厂大批量生产,产品进入了超市和园林工程;7、从各类创业(经营)难点上选择创新目标,即在创立基业,经营企业、商业、服务业;在产品品种质量与人财物供产销与服务难点上进行创新。例如:沈阳市有一位中国第一个破产(沈阳市防爆器材厂)厂长石永阶,破产后,再次成功创业事例;8、从各类写作客体上选择创新(创作)目标。写作即写文章稿创作,作者有专业和非专业。因此,也是老年人选择创新(创作)目标的一条途径。例如:东北有一位退休银行行长李用祥,退休后,创作了《鸡年说鸡》的相声作品,闯进了2004年央视春节晚会,经演员表演,逗乐了全国观众。上述老年人选择创新目标8条主要途径,基本上是两大类:第一类(1—4条)是从自己优势上选择创新目标;第二类(5—8条)是从社会需要上选择创新目标。其中(2—8条)也可以是在岗人员进行业余创新活动,选择创新目标的途径。

众多实例表明,老年人在注意健康,享受生活保障的同时,只要力所能及主动参与创新,老骥伏枥志千里,晚霞未必逊晨曦。当然,要使老年人创新获得成功,需要主客观因素共同努力,作为力所能及老年人主观因素重点是五要:一要有创新意识,二要有创新目标,三要有创新知识,四要有创新思维,五要有创新毅力。具备了这五个基本要素,就有创新成功的可能。岁暮晚年争朝夕,白发苍苍益壮年。就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人口老龄化挑战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黄利荣:“论高校离退休智力人才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老龄问题研究》2005年第八期。

牛建波:《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朱庆芳:“从统计数字解读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老龄问题研究》

2004年第三期。

李宝库:“充分认识老年人才的社会价值”《山西老年》2004年第9期。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在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吴玉蓉:“我国21省区市已成老年型地区”《东方早报》2006年2月24日,

沈振新:“上海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和展望”《老龄问题研究》2006年第1期。

世界卫生组织编,中国老龄协会译:《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年出版。

刘秉义:“老年人才开发利用的法律保障”《老龄问题研究》2006年第1期。

董人铮:“开发老年人创造力”《发明创新》2004年。

张铭芳:《老年长寿新话题》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吴诚、马种会:《企业创造力开发教程》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

王极盛:《开发利用头脑金矿》北京出版社2001年出版社。

台恩普:“老有所为应因地制宜贵在洛实”《老龄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

并参考2004至2005度《中国老年》、《老人春秋》、《老同志之友》、《当代老年》等期刊。

(何家华、盛宝森,系上海市创造学会会员)。

2006年9月

Copyright 2012 上海市创造学会   沪ICP备18002265号-1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